[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]
[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]
“人人都在生活,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,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,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。”而你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还是贫瘠,是多彩还是单调,是温柔还是残暴,是小确幸还是大无畏……或许都能归结到一件事——你爱不爱阅读。“人生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,即精神素质,而阅读是提高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。阅读让人充实、让人高贵、让人优秀。”关于读书的主张,周国平把它概括为“三不主义”,不务正业,博览群书;不走弯路,直奔大师;不求甚解,为我所用。这三个“不”,其实概括了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,第一个是为什么要读,第二个是读什么,第三个是怎么读书。谈到写作经验时,周国平认为写作要诚实、准确、简易。周国平说,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两件事情:一个就是看课外书,另外一个是写日记,“写日记,让我留下了人生中的好多滋味。”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——《礼记》。日新之谓盛德。——《易传》。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——《大学》。惟进取也故日新。——梁启超。德贵日新。——康有为。常新,自新,全新。——陶行知。
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。埋下种子,以日以年;守望岁月,静待花开。
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?我想,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,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:政治是有理想的, 财富是有汗水的, 科学是有人性的, 享乐是有道德的。——朱永新
新教育新在何处?对于我来说,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,复又提起时候,它是新的;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,今被人做的时候,它是新的;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,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,它就是新的;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,去发扬,去创新的时候,它就是新的。(《新教育—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》。[守望新教育],守望真善美——
周国平:用阅读唤醒完整的自我
作者|张衍
来源|南昌学习平台
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:“人人都在生活,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,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,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。”而你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还是贫瘠,是多彩还是单调,是温柔还是残暴,是小确幸还是大无畏……或许都能归结到一件事——你爱不爱阅读。
近日,作为江西省南昌县莲花书屋首讲人,中国当代知名学者、作家、哲学研究者周国平在澄碧湖畔与数百名读者畅谈“阅读与人生”,为阅读推广做出示范作用。他用“开启人生的智慧,传承精神的高贵”诠释阅读的意义以及“让人充实”“让人高贵”“让人优秀”表达阅读的现实价值。活动现场,周国平谈及自己少年时期的阅读往事以及写作经验,帮助读者迈入丰裕的精神世界。长达2小时的讲授与互动,现场热情高涨,金句频出,掌声不断。
一段精心制作的欢迎短片,一曲渔舟唱晚古筝演绎过后,身着藏青色夹克、脚踏灰色帆布鞋的周国平,推了推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阔步走上讲坛中心,虽然年过七旬,但一身休闲打扮的他看起来颇为青春。面对讲坛下不停闪烁的手机镜头,周国平一如生活中的从容淡定,让人得以感知阅读在一个人身上沉淀出的魅力。人们常说:阅读改变人生。在周国平看来,这句话很对,但要辨清改变什么,改变的不是人生的外观和表象,而是人生的格调、气象、境界。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,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,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,便是终身读者。一个民族也是如此,文化竞争力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精神素质,文化大国必是阅读大国,“人生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,即精神素质,而阅读是提高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。阅读让人充实、让人高贵、让人优秀。”周国平劝勉现场读者要读经典书籍,并且要时间花在读原著上,直接向大师学习,少读甚至不读那些第二手、第三手的所谓心得、解读、教辅一类的书。“在名著的范围内,你会有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。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,非最好的书不读,每读一本书,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。”周国平说,事实上,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,他的必读书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,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,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,“我相信在灵魂和灵魂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,阅读经典就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。”
关于读书的主张,周国平把它概括为“三不主义”,第一是不务正业,博览群书;第二是不走弯路,直奔大师;第三是不求甚解,为我所用。这三个“不”,其实概括了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,第一个是为什么要读,第二个是读什么,第三个是怎么读书。
见大家很疑惑,周国平解释道,“其实我从中学的时候就不是一个课内很用功的学生,上了大学更是如此。我大部分的时间实际上都是自己在看课外书。”周国平说,虽然自己就读哲学系,但是他看的书大多都是文学作品,小说诗歌。后来他到哲学研究所工作,除了搞一点所谓的正业,比如尼采的哲学研究,他还写了大量所谓的“哲学散文”。他觉得,实际上没有正业、不正业之分,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只要是和他的人生有关系的都是他的正业,“读书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。在你心灵生活的深处,在灵魂生活的背部,是没有正业与非正业的界限的。”
至于“不走弯路,直奔大师”,周国平解释,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书,就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,被很善于读书的人选出来的书。他认为大部分大师都很注重文风,写得精练明白,“你可能是因为没有去读所以觉得难,当你去读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难。”
在解答“不求甚解,为我所用”上,周国平告诉大家,无论《论语》还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品,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,阅读的心态和方式应该是轻松的。你用不着去死抠大师说的原意到底是什么,这个对你不重要,让学者们去争论吧。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,把它化为你的精神营养,让你的精神得到成长。读大师的书,是为了走自己的路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,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,“你内在的东西在积累,你用来理解大师们的资源在积累,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读懂,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了。”谈到写作经验时,周国平认为写作要诚实、准确、简易。周国平说,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两件事情:一个就是看课外书,另外一个是写日记,“写日记,让我留下了人生中的好多滋味。”周国平是怎么形成写日记习惯的呢?很小的时候,父亲带他去同事家里做客,吃到了一块难得吃到的糕点。吃了以后他就想,过几天忘记了,不就白吃了吗?不行,得把它记下来,过几天翻翻就知道当时吃了什么东西,就能想起当时的滋味。就这样,他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。周国平坦言,他没想过要成为作家,但这种写作的习惯使他成为作家。
“无论是引起我的痛苦还是快乐,都有价值的,都会让我的内心更丰富、更敏感,促使我去思考问题。通过写日记,把我的那些外部生活转化成内心的财富。写日记的人,生活中会更加细心、投入,他会知道哪些事情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。” 周国平语重心长地说,在写日记时,你是自由的,可以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不用为你不感兴趣的题目绞尽脑汁。你还可以只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,不用考虑是否合乎某种要求或某种固定的规范。事实上,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的,而且,如果他们想继续优秀,就必须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写日记时的那种自由心态。
对于现场观众的提问“如何才能写好日记”,周国平回答,一是坚持,尤其开始时每天都写,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,决不偷懒,决不姑息自己,这样才能形成习惯;二是认真,对触动了自己的事情要仔细写,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,决不马虎,决不敷衍自己,这样写日记时才能排除他人眼光的干扰,坦然面对自己,句句都写真心话。
中国教育有弊端,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,虽痛快却无济于事。对于中国教育而言,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,只有行动与建设,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。——朱永新(《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——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》)